首页 > 观点文章 > “潜规则”与“潜规则效应”

“潜规则”与“潜规则效应”

关于“仕途文化”的文章,写到这里是第十五篇了。这十五篇文章,构成了仕途文化的基本理论框架,以后的各篇文章,都是讲如何应用这些理论的案例。

本篇是理论部分的最后一篇,题目是:《潜规则与潜规则效应》

为了便于阅读,本篇从如下几个方面阐述。

一、什么是“公平”?

二、“公平”的三种分类

三、和珅的公平观

四、什么是潜规则?

五、朝廷知道“潜规则”吗?

六、潜规则是古代社会稳定的纽带

七、潜规则是官场稳定的保障

八、什么是腐败?

九、为什么要反腐败?

第一,什么是“公平”?

《方墉新学》理论中,是把“人心”和“人性”分开来研究的。方墉认为,人心是先天的本能,人性是后天的教化。人心就是天道,是自然规律;人性是人道,是人为决定的,是违反天道的。老子道德经讲的,是天道,孔子论语讲的,是人道。所以,道德经开篇就说:道可道,非常道。意思是说,他(孔子)那个天天在讲的道,不是常道,而我这个道,是不用讲的,人人都知道的,所以打那之后,人们就开始说“知道”了。

“人心”理论中,有一条就是“渴望公平”。为了让大家弄清楚什么是公平,我们做一下深入地分析。

首先,我们给“公平”下个定义。人的欲望,被满足的机会平等,叫做公平。从这个定义可以看出,一是要存在欲望,二是满足欲望的机会要平等。

欲望是根据自身的条件而产生的,一个没有知识的农民,少有欲望想当县太爷;相反,一个满腹经纶的秀才或举人,没有不想做县太爷的。所以说,有竞争,而且竞争机会相等,就是公平。

第二,公平的三种分类

关于公平,分为三种类型,曰:真公平、被公平、不公平。所谓“真公平”,就是在挑选对象时,符合条件的对象机会一律均等。像现在政府采购中的公开招标,就是“真公平”,因为大家都是“心甘情愿”参与竞争的。所谓“被公平”,就是通过付出一定的代价后才获得的成果,看起来心甘情愿,是公平的,但是在被迫的情况下才自愿的,所以叫“被公平”。比如政府采购,通过向有决定权的行贿中标的,就属于“被公平”。虽然“被公平”,但是中了标,相比那些想行贿都没有门路的人强多了,对于这些想“被公平”都做不到的人来说,就是“不公平”。

 

“真公平”,鲜为人见;“被公平”屡见不鲜;“不公平”比比皆是。

‘“不公平”的情况,就是鲁迅先生说的,“想当奴隶都没机会”。遇到不公平的情况,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对待方式。没本事的,选择逆来顺受;有本事的,选择“造反”。

第三,和珅的“公平观”

大家知道古代升官速度最快的人是谁吗?不错,就是和珅。据《清史稿》记载,和珅自御前侍卫进入仕途,一路飘升,连升六级,一年的时间内,就走完了其他人一辈子无法走完的升迁道路。他本人也从兢兢业业、任劳任怨中,逐渐蜕变成为一个大贪官。尽管这样,和珅的口碑一直很好,这来自于和珅独特的公平观。

在《伶牙俐齿纪晓岚》这个电视剧中,有一个情节,向我们展示了和珅的公平观。当时遇到大灾之年,饿殍遍野,在这种情况下,贪官们依然我行我素,让纪晓岚深恶痛绝。但是,和珅却不以为然。和珅认为,官字两个口,必须喂饱了官员,官员才会去赈灾。当时和珅反问纪晓岚,不让官员吃饱,就让他们干活,这公平吗?

在乾隆一朝,没有给和珅送过银子的官员屈指可数,所以和珅富可敌国。但是,和珅收钱,是有严格的规矩的,一是秀才举子的钱不收,二是赈灾的不收,三是办不成事不收,你看,和珅收钱公平不?

第四,什么是“潜规则”? 

什么是“潜规则”、大家想想,试着给“潜规则”下个定义。

潜规则定义:人们普遍接受的,不这样干没人相信,而又被官方禁止的做法,叫做潜规则。

比如,采购员吃回扣。一个做采购的说从来不吃回扣,你信吗?不信。单位允许吃回扣吗?不允许。所以,采购员吃回扣,就是潜规则。

再比如,影视圈的导演演员之间,也存在着潜规则。女明星就得做好这种思想准备,因为这是不成文的规则,哪怕这个男导演从来没“潜”过,也无人相信。

再比如,古代大清官,他说不收礼,有人信吗?纵然是不想收,恐怕也做不到。

特别需要指出,医生收红包,不是潜规则。因为医生不收红包很正常,说起来有人信。

总之,潜规则有两个特点:一个是约定俗成的;一个是说“没潜”也无人相信。

因为大多数都这样,所以潜规则是自然就能想到的事。举个例子,一个大男人,带着一个小美女参加社交活动,他俩的关系就会被“潜”,哪怕说是他女儿也没人相信。

第四,古代朝廷知道潜规则吗?

大家说说,古代朝廷,知道不知道官员们收礼?当然知道了。在中国历史上,明朝的工资最低,一个县官折合成现在的人民币,相当于每月不足5000元,要养一家几口,怎么能够养活呢?

既然养不活全家,还要当这个官,就说明他有另外的收入来源。反腐最厉害的朱元璋也清楚,自己发不了高工资,如果还不让他们“潜一点”,谁还给朝廷干事呢?所以,朱元璋反贪腐很厉害,但对于潜规则,就宽松多了。

第六,潜规则是古代社会稳定的纽带

潜规则是一种“被公平”。潜规则的受益者一定是双方。所以,潜规则对双方来说,是一件其乐融融的事情。但是,对于更多的人来说,就是“不公平”。前面说过,出现不公平的事,没本事的逆来顺受,有本事的就会造反。古代农民起义的首领,都是想做官而朝廷不用的,所以他们就领头造反。比如,招标不公闹事的,都是有本事的人,不愿意吃这个亏。出现了这种情况,大家就协调,就利益均沾。通过这样的办法,就能够让大多数有本事的人参与到“潜团队”中来,这些人不闹事,社会也就稳定了。

古代中国社会,其实就三个阶层。一个是官僚阶层,一个是仕绅阶层,一个是平民阶层。官僚阶层通过仕绅阶层剥削平民阶层,这是个亘古不变的规律,潜规则就是纽带。

试想一下,如果一个人对上不搞“潜规则”,对下也不要“潜规则”,那么他在这个社会上会有几个人帮他?

第七,潜规则是古代官场稳定的保障

古代下级给上级送礼,就是潜规则。不会“潜”的官员,是升不了官的。一品大员都给太后、皇帝、太监还要送礼,何况一般的官员。

送礼,是承认地位的表达,是尊重友好的表示,是钦佩服从的宣言。这不是礼尚往来,是潜规则。礼尚往来,反向亦存在。而潜规则,只存在于上下级之间,并且单向存在。

这种利益捆绑的关系,经过多年后,你中有我,我中有你,纠缠不清,逐渐地形成了一个“官场规矩”:相互给面子。这就必然导致官僚之间的团结性加强。所以,古代官员虽然内斗,但却能够表面和气,而且一致对外。可以说,潜规则形成了官官相护的局面,这也是官场中“只升不降”的历史渊源,想改变这一点,比登天还难。因为当官员认为不公平的时候,也是一定要发起反击的。

第七,什么是腐败?

潜规则超过了“度”,就变成了“腐败”。潜规则对双方有利的,腐败也对双方有利。什么情况下是潜规则,什么情况下是腐败,对于很多人来讲,则难以分清。

一般情况下,朋友之间一定会帮忙办事的,而且办事时一定会存在潜规则,但不一定存在腐败。是潜规则,还是腐败,主要看是否同时符合如下四个特征 

第一、从动机上看,是帮忙人索要还是被帮忙人主动送出,帮忙人索要的,就是索贿,就是腐败。无论帮成还是没有帮成,都是腐败。所以潜规则不存在主动要的情况。

第二、从时间上看,是帮忙前送,还是帮忙后送。帮忙后送的,一般属于潜规则。

第三、从数额上看,送礼的额度是否超出了平常交往的限度,超过人们普遍认可的限度的,就是腐败。

第四、从物质上看,送钱的,是腐败,送物的,像一些消费品之类,就是潜规则。

同时满足以上四点,即同时满足被帮忙人主动送的、帮忙后送的、额度不大的、非现金礼物的,都是潜规则;其它的,都是腐败。

特别指出,受贿是腐败,但贪污不是腐败。因为贪污对一方有好处,不是双向的。贪污和腐败两种情况连起来叫做“贪污受贿”,简称“贪腐”。

受贿,实际上是把潜规则放大了,超过了人们能够接受的限度。当竞争激烈的时候,潜规则达不到目的,就要行贿。好容易盼来个机会,轻易放走可惜的时候,官员们就要索贿。

潜规则并不是权钱交易,送了礼并不一定要对方办事。但受贿一定是权钱交易,一定要替人办事。潜规则左右不了结果,受贿可以左右结果。潜规则打的是感情牌,行贿打的是利益牌。

比如,工程中标以后对甲方表示感谢,就是潜规则。工程款久拖不给,必须送钱送礼才能付款,这就是腐败。 

需要指出的是,潜规则和腐败,除了分清动机以外,更重要的是看“数额”。数额一般的,是潜规则,数额较大的,有事,数额巨大和特别巨大的,坐牢。

当然,我们这里只是通俗易懂地说明,不一定符合法律上的规矩。

第七,为什么要反腐败?

“不公平”的社会,就会导致有人造反。腐败越是严重,导致造反的人就越多。所以,历朝历代为了稳定自己的统治地位,都会拿腐败开刀。

为什么?因为腐败严重的话,民众就会气愤,气愤就容易被有本事的人煽动,被煽动就容易发生群体性事件,而群体性事件就像洪水猛兽一样,侵蚀着社会的肌体,动摇着统治的根基。所以,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,无论是中国还是外国,没有一个政府是不反腐败的。

通过以上的分析,我们得出两个结论。一个是潜规则有利于社会治理结构的形成,有利于社会稳定;一个是潜规则过度以后就会形成腐败,腐败会造成社会的动荡。因此,在古代,朝廷和各级官员,都是真反腐败而假反潜规则的。

十八大以来,在习近平主席的领导下,中国共产党高举反腐倡廉的大旗,既打老虎,又拍苍蝇;既反腐败,也反潜规则,已经让社会形成焕然一新的景象。广大干部,都不愿意与涉嫌腐败的人为伍,都在澄清着自己的行为。

  最前篇 目录 下一篇 >>